号: 003187210/202202-00002 信息分类: 上级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宿州市交通运输局
成文日期: 2022-02-09 发布日期: 2022-02-09 09:16
文  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政策咨询机关: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 暂无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来源:宿州市交通运输局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2-02-09 09:16 编辑:宿州信息公开016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四五”

发展规划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

2021年12月


 

第一章  发展基础 1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

(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 2

(二)重大战略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3

(三)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4

(四)智慧绿色平安交通持续发展 5

(五)行业综合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8

(一)高质量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8

(二)设施网络融合尚需加强 9

(三)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10

(四)行业转型升级亟待加快 10

第二章 形势与需求 12

一、面临形势 12

二、需求特征分析 14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16

一、指导思想 16

二、基本原则 17

三、发展目标 17

(一)总体目标 18

(二)具体目标 18

第四章 打造立体互联的交通设施网络 23

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23

(一)构建发达高效的快速网 23

(二)构建完善顺畅的干线网 26

(三)建设广泛便捷的基础网 29

二、强化综合枢纽功能 30

(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枢纽集群 30

(二)建设运转高效的客货运枢纽场站 32

(三)完善衔接顺畅的枢纽集疏运系统 33

三、提升设施网络效能 34

(一)提升运输通道能级 35

(二)完善枢纽城市体系 35

(三)支撑重大发展战略 36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8

第五章 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40

一、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 40

(一)打造高效便捷的城际客运网 40

(二)构建层次清晰的城市客运网 40

(三)完善普惠均等的城乡客运网 41

(四)构建一体衔接的联程客运网 42

二、构建经济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 42

(一)优化调整运输结构 43

(二)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模式 43

(三)完善城乡配送体系 43

(四)加快专业化货运发展 44

三、构建现代化的邮政快递服务体系 46

第六章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48

一、加快推动科技赋能 48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48

(二)推动智慧交通发展 49

二、推进交通绿色发展 52

(一)构建绿色出行体系 52

(二)推广应用新能源 53

(三)推进绿色交通设施建设 53

(四)加强污染防护治理 53

(五)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54

三、深化平安交通建设 54

(一)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55

(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55

(三)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56

四、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8

(一)推动法治政府部门建设 58

(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部门 58

(三)推进安徽交通文化传承创新 59

五、做好交通强国试点示范 60

(一)交旅融合发展全国领先 60

(二)合肥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凸显 60

(三)交通助力乡村振兴先行先试 61

(四)智慧交通技术应用转型升级 61

第七章  保障措施 63

一、加强党的领导 63

二、注重规划引领 63

三、强化要素保障 63

四、加强队伍建设 64

五、做好实施评估 64

第八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65

一、环境影响分析 65

二、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65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助推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顺利实施,支撑和引领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交通运输部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直通南北,国省干线纵横交错、线成网,农村公路通城达乡、进村入户,水运航道干支衔接、通江达海,民航布局“一干多支”、加快发展,客货运输覆盖城乡、走向世界。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不断增强,为安徽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十三五”期,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累计完成投资4240亿元,是规划目标的1.4倍。其中,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内河水运、站场枢纽分别完成投资910亿元、1708亿元、1126亿元、435亿元、61亿元。

(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

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3.6万公里,跃居全国第7位。高速公路“五纵十横”主骨架加速形成,总里程4904公里,基本形成省际互通、市市连通的高速公路网络,“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国省干线公路网络进一步优化,一级公路总里程5773公里,居全国第8位,4市实现省会到市一级公路连接,8市实现市到所辖县一级公路连接。

水运发展不断提速。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5777公里,其中Ⅳ级及以上航道1802公里,干线航道网络逐步联通。长江“黄金水道”通畅性进一步提升,实现了2万吨级船舶到芜湖、万吨级船舶到安庆的历史性突破。推动江海河联运的重大航运工程引江济淮全面开工建设。港口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芜湖、马鞍山、池州3港吞吐量均超亿吨,芜湖港年集装箱运量突破百万标箱,位列全国内河港口第7位。

机场体系加快构建。芜湖宣州机场建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启动建设,阜阳、池州、安庆机场改扩建加快实施,宁国青龙湾、芜湖三元通用机场建成,砀山、泗县、肥东白龙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形成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中心、以5个支线机场为支撑的机场发展格局。

枢纽布局不断完善。全省共有客运站654个,其中一级站41个,二级站57个,实现与高铁无缝衔接综合客运枢纽站已达到16个,综合运输服务站基本实现了乡镇全面覆盖。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提升,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正式获批,蚌埠、阜阳等区域性综合枢纽功能不断加强。

(二)重大战略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新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61%,建设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乡镇基本通三级路,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的“两通”目标顺利实现,较大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6个县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多条农村公路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广大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富。

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明显提速。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打通5条省际高速公路,对接长三角高速公路省际出口达15个,国省干线基本实现等高对接,芜申运河安徽段航道整治顺利完成新汴河航道整治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领域持续深化,省港航集团加盟“海洋联盟”,省民航机场集团与上海机场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省16条省际毗邻地区公交客运线路相继开通,合肥与长三角8个城市实现地铁乘车“一码通行”。

交通强国战略部署稳步推进。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交通强国试点省份,重点在皖南交旅融合发展、提升合肥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推动智慧交通技术应用四个方面开展试点工作,全面开启交通强国建设安徽篇章。

(三)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运输结构持续优化。水运货运比重持续增加,公水货运量比由2015年的2.2:1调整至2020年的1.98:1。民航运输规模快速增长,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跨入国内千万级机场行列。铁水联运、公铁联运、江海联运模式不断创新,多式联运体系逐步完善,2项全国多式联运示范项目、10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项目加快推进。

客运服务更加多元。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开通运营线路总里程达112.5公里。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全省公交运营线路长度超过4.9万公里,创建5个国家“公交都市”。道路定制客运、定制公交、预约式服务等客运新业态蓬勃发展,全省网约车平台267家、车辆3.5万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4A级及以上县达98.4%。

货运服务更加高效。航空货运取得突破,相继开通合肥至欧美和东南亚全货机航线。“合新欧”班列线路实现常态化开行,成功打造陆桥运输特色品牌。“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格局初步形成,开通芜湖至上海直达航线、马鞍山郑蒲港江海直达航线。大力发展网络货运,支持全省59家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发展。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本实现全覆盖,方便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邮政业持续快速发展,在规模实力、基础网络、服务能力、科技创新、监管治理、绿色实践等方面实现了整体跃升。

(四)智慧绿色平安交通持续发展

科技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持续推进公路交通节能环保、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制造等6个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行业共形成各类科技成果600余项。持续推动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系统、联网治超、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执法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治超水平全国领先,省级交通主管部门95项权力事项全部上网运行,做到“一次认证、全网通行”。

绿色交通发展成效显著。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开展非法码头整治、无证经营码头专项整治等行动,累计释放沿江岸线45公里以上,退港还城还绿取得显著成效。积极落实“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成船舶污染物固定接收设施2985个公路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不断好转。岳武高速安徽段绿色公路、皖江与巢湖LNG船舶应用等入选部绿色示范项目。

平安交通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控制机制持续完善,“十三五”期全省公路水路行业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交通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完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12万公里,实施危旧桥隧改造1726座,基本建成蚌埠、芜湖等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基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显著提升,为取得疫情防控战阶段性胜利做出突出贡献。

(五)行业综合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实施高速公路建设模式改革,出台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意见,推动高速公路推进主体属地化、投资主体社会化。实施港口资源整合改革,组建省港航集团,搭建水运全面开放发展新平台。实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成为全国第三个全域开放的省份。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完成。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放管服”改革精神,承接国务院下放事项8项,下放管理层级事项2项,取消事项2项,调整事项类型2项。大力推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举措,在省政务服务窗口中率先推行“只来一次”服务承诺。

信用交通工作全力推进。信用交通宣传月(日)、信用交通大讲堂、诚信缺失专项治理等活动深入开展。建设信用交通信息平台,实现信用数据归集、公开、共享。完善信用交通建设制度,2020年度国家“信用交通省”创建考核中我省排名大幅提升。

行业文明创建持续深入。持续深化“微笑服务、温馨交通”等品牌建设,培育出“安徽精度”、“新徽道”等一批新时代行业文化品牌。新增全国全省全行业文明单位(窗口)101家、全国劳动模范8名,“最美公交司机”3名。深化对内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四好农村路”、脱贫攻坚等主题宣传,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1“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指标(单位)

目标

2020年底完成值

基础

设施

公路网总里程(公里)

>20万

23.6

高速公路总里程(公里)

5200

4904

高速公路联通县城比例(%)

100

93

一级公路总里程(公里)

5000

5773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

100

100

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公里)

1800

1802

港口设计通过能力(亿吨)

7.0

5.4

集装箱码头设计通过能力(万标箱)

280

136.5

运输

服务

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

70

<70

营运货车里程利用率(%)

70

>70

内河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

60

>60

船舶平均吨位(吨)

1500

2087

全国示范高速公路服务区比例(%)

6

>6

二级以上公路客运站联网售票率(%)

100

100

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省辖市覆盖率(%)

100

100

具备条件建制村通班车率(%)

100

100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

100

100

安全

应急

一般公路交通事件应急抢通时间(小时)

≤24

≤24

道路运输“两客一危”车辆联网联控比例(%)

100

100

二级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

100

100

绿色

低碳

交通运输碳排放下降率(%)

20

>20

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

65

90

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7

7

超限超载率(%)

≤1

≤1

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

85

8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省交通运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尚不能满足建设交通强国、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对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一)高质量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公路网络结构仍需提升。公路网总体规模较大,二级以上公路占比为10.1%,总体技术水平偏低。高速公路密度为3.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六车道及以上占比为8.4%,低于周边地区平均水平;普通国省道一级公路网络尚未全面建成,部分地市省-市、市-辖县尚未实现一级公路联通。

水运潜能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干线航道尚未贯通、支线航道开发滞后、干支联动的航道网络尚未形成。桥梁碍航、船闸滞航现象比较突出,航道通而不畅问题依然存在。港口集约化程度不高,长江黄金水道效能未充分发挥,与深水航道能力匹配的万吨级泊位不足,深水大港仍需进一步打造。

航空机场短板较为突出。民用航空机场数量较少,支线机场建设滞后,蚌埠、亳州等部分地区在直线距离100公里范围内仍无法直接享受航空服务。通用航空刚刚起步,基础设施资源保障能力瓶颈突出。

(二)设施网络融合尚需加强

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足。重点港口疏港公路建设滞后,公水联运不足;仅芜湖港和马鞍山港建成铁路专用线,铁水联运发展缓慢;机场的集疏运体系不尽完善,空铁联运急需加强。

区域交通网络协调不足。省际高速断头路依然存在,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未全部实现省际等高对接,省际航道瓶颈有待打通,市际、县际公路、航道建设标准不统一。高等级公路互联互通不足。

综合枢纽服务能力有待增强。立体化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数量偏少,枢纽换乘距离普遍较长。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建设不足,物流资源缺乏有效集聚整合。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有待加强;枢纽集群化发展程度不足。

(三)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客运亟待转型升级。高品质客运服务供给不足,定制巴士、公务包车、通勤客运、定制公交等服务模式发展不足。城市公交便捷化、舒适化程度不高,在城市出行中的分担率提升缓慢。传统公路客运受高铁、私家车等冲击不断加大,转型升级步伐急需加快。航空运输规模小,与全省经济发展地位不相匹配。

货运亟待提升效率。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发展较为滞后,特种船、集装箱船、江海直达船舶发展缓慢,运输载具专业化水平不高;航空货邮吞吐量较低,无货运基地航空公司,航空货运亟待加强。

(四)行业转型升级亟待加快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重大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仍需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力度不足。智慧交通刚刚起步,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绿色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绿色交通分担率较低,轨道、公交、慢行交通三网融合程度不高。绿色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绿色运输装备占比较低,新能源运输装备比例有待提升。污染治理能力仍需加强。

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航道应急搜救及现代化安全监管设施有待完善。两客一危等重点领域,长大桥梁、特长隧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仍需加强,安全监督信息化水平仍需提高。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有待加强。


第二章 形势与需求

一、面临形势

“十四五”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第一个五年期。新时期我省交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

(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交通运输进一步强化通道和枢纽功能,不断提升要素中转和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安徽交通要进一步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加快打造更高质量的对外运输通道、更高效率的枢纽体系,提升资源要素流通中转和聚集辐射功能,增加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竞争力,深化东向对接,加强西向联通,加快建设长三角联通中西部、对接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开放枢纽,为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二)区域重大战略纵深推进,要求交通运输强化互联互通水平,加速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

安徽处于国家层面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三大战略叠加区,区域重大战略叠加效应的集中释放,有利于安徽充分发挥“左右逢源”的优势,在新一轮区域格局重塑中提升发展位势。

安徽交通要进一步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按照高质量和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网络的互互通,运输服务的高效协同,不断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程度和水平,支撑区域发展战略落地生根。

(三)加快打造“三地一区”,要求交通运输继续当好先行、持续做好支撑。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定朝着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进军。

安徽交通要继续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民生福祉、行业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官。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综合交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进一步对接新型城镇体系格局,着力解决区域、城市、城乡间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高质量支撑新型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四)建设交通强国,要求交通运输加快转型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十四五”期是交通强国建设第一个五年,安徽交通要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步伐,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提高运输效率;以双碳战略目标为导向,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交通需求;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与信息网络的融合,不断推进赋能扩能增动能落到实处。统筹安全与发展,不断深化平安交通建设。

二、需求特征分析

客运方面,一是总量将呈增长趋势。城市群、都市圈等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带动城市间客运需求快速增长;人均GDP的提升,带动汽车消费、旅游需求增长;城镇化水平提升将带动日常出行需求增长;预计2021至2035年全省旅客出行量年均增速为3.7%左右。二是出行结构将更加多元。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出行方式、出行目的也会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对交通的运输效率、服务质量、出行品质等都有了更多要求。三是客运空间分布逐步调整。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迁移、流动、集聚,城镇结构逐步优化,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增强。

在货运方面,一是货运需求总量持续增长。大宗散货及过境货运量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高位运行状态,带动公、铁、水货运量稳定增长,预计2021至2035年全社会货运量年均增速为2.5%左右。二是货物运输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高级化和现代化深入推进,带动高附加值、强时效性货运需求快速增长,交通运输将向高效和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打赢蓝天保卫战,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国土空间利用要求更加严格,交通运输将向更加集约和绿色方向发展。三是货运空间格局更加开放。新发展格局下,安徽在沟通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通道、枢纽地位将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推动外贸货物运输长期稳定增长。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依照交通强国建设部署,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线,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强、运输服务强、创新动能强、治理能力强、支撑带动强的交通强省,为打造“三地一区”做好支撑,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当好开路先锋。

重点实施“12315”发展战略:围绕1个中心: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突出2个关键:一体化、高质量;聚焦3大重点:服务重大战略、建设交通强省、推动行业转型;实施10大工程:建设“高速公路上的安徽”、“航道上的安徽”、“翅膀上的安徽”以及综合枢纽提升、运输服务增效、绿色交通示范、智慧交通引领、平安交通保障、治理体系完善、交通强国试点10大工程完成5000亿以上投资

二、基本原则

——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拓展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支撑战略。贯彻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全省一圈五区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强化互联互通,加速交通一体化进程。

——先行引领。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坚持适度超前,保持合理建设速度和规模,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

——智慧创新。坚持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加强新技术赋能,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

——绿色环保。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安全可靠。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交通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年,“四上安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强省迈出坚实步伐。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立体互联,综合运输服务便捷高效,科技与信息化智能先进,资源利用集约节约,安全应急保障有力,行业治理规范高效。“安徽123出行交通圈”和“安徽123快货物流圈”初步形成,实现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合肥到长三角城市群、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90%以上全国主要城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小时覆盖,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035年基本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安徽123出行交通圈” (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合肥到长三角其他中心城市、合肥到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县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到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安徽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支撑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能力显著增强。

(二)具体目标

----供给能力更加充分

基本建成“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城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8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4.85公里/百平方公里。干线公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省会到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县一级公路联通,一级公路总里程达到80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占比达到93%,普通省道二级及以上占比达到60%。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

基本形成“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干线航道网主骨架,实现江河连通、通江达海,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300公里。“枢纽、一中心”的港口布局加速形成,港口设计通过能力达到6.0亿吨以上、集装箱码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200万标箱以上。

“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加快构建,全省运输机场达到8个,A用机场达到30个,航空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运输服务更加优质

多层次、高品质、优体验的旅客出行服务系统基本建立,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显著提高、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全链条、一体化的货运物流服务系统基本建立,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

----绿色发展更可持续

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营运车辆及船舶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比例显著提升。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运输组织效率进一步提升,绿色出行体系初步形成。

----智慧创新更具活力

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体制机制更富活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与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程度显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交通运输取得突破,交通运输“新基建”试点工程加快推进。标准质量和实施效果明显提升。

----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交通设施设备本质安全水平和防护能力显著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韧性不断增强,交通安全体系与风险管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行业治理更加高效

行业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简政放权持续深入,交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2 “十四五”安徽省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单位)

2025年

备注

能力充分

公路网总里程(公里)

24万

预期型

高速公路总里程(公里)

6800

约束型

6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1100

预期型

高速公路“县城通”比例(%)

100

约束型

一级公路总里程(公里)

8000

约束型

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

65

预期型

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

100

预期型

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公里)

2300

预期型

运输机场数量(个)

8

预期型

通用航空机场(个)

30

预期型

港口设计通过能力(亿吨)

6.0

预期型

集装箱码头设计通过能力(万标箱)

200

预期型

便捷高效

新建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距离(米)

≤300

预期型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AAAA级以上的区县比例(%)

85

预期型

省辖市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

90

预期型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物流快递服务通达率(%)

100

预期型

船舶平均吨位(吨)

2200

预期型

绿色

低碳

城市公交新能源汽车占比(%)

≥75

预期型

船舶靠港使用岸电量年均增长率(%)

10

预期型

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

12

预期型

高速公路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

≥95

预期型

普通国省道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

≥90

预期型

营运车辆、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5、3.5

预期型

智慧创新

二级及以上道路客运站电子客票覆盖率(%)

99

预期型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企业覆盖率(%)

≥90

预期型

重要航段通航水域AIS信号覆盖率(%)

90

预期型

新增部省级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平台(个)

1-2

预期型

安全可靠

一般公路交通事件应急抢通时间(小时)

≤24

约束型

危化品码头视频监控联网覆盖率(%)

100

约束型

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

80

预期型

行业治理

基层执法站点标准化达标比例%)

50

预期型

超限超载率%)

1

约束型

新增培育行业文化品牌(个)

3

预期型

根据“十四五”规划目标及建设任务,“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

 

3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四五”建设投资表

 

“十四五”预计投资,亿元

高速公路

2500

普通国省道

1200

农村公路

500

水运

400

机场

350

场站枢纽

50

合计

5000

 


第四 打造立体互联的交通设施网络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全方位推动设施联网优化,推动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构建发达高效的快速网、完善顺畅的干线网、广泛便捷的基础网,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做好支撑。

(一)构建发达高效的快速网

1.建设“高速公路上的安徽”

以贯通、加密、扩容为重点,着力构建畅通高效的高速公路网。“十四五”期,新建高速公路2660公里,改扩建高速公路637公里。

通道贯通。加快推进G4221沪武高速、G0321德上高速、G4012溧宁高速等国家高速未贯通路段建设,到2025年安徽省境内“71118”国家高速公路全面贯通。加快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安庆海口长江大桥、芜湖泰山路长江大桥等过江通道建设,有效提升高速公路过江能力。

路网加密。实施“县县通”高速攻坚,推进“县县通”到“县城通”;完善与长三角地区对接的高速公路布局,加快推进皖苏、皖浙省际对接高速公路建设;逐步推进连接中部省份和增强省内城市间联通的高速公路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优化高速服务型互通布局,提高高速公路与普通国省道的互联互通水平。

扩容改造。积极推进路网功能突出、交通流量较大的高速公路扩容改造,高速公路主通道通行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实现对接长三角、合肥都市圈对外辐射主通道八车道通行。

 

专栏1  “高速公路上的安徽”建设工程

通道贯通:续建G4221沪武高速无为至岳西段、G0321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门段、合肥至枞阳段)、G4012溧宁高速黄山至千岛湖段;建设G0321德上高速祁门至皖赣界段、G3京台高速铜陵长江公铁大桥、G5011芜湖泰山路长江公铁大桥。

路网加密:建设来安至六合、宁国至安吉、南京至和县、徐州至阜阳等对接长三角的高速公路;加快芜湖至黄山、亳州至蒙城、合肥至周口等“县县通”和“县城通”高速公路建设;实施阜阳至淮滨、太湖至蕲春、铜陵至商城等连接中部省份的高速公路;建设明光至巢湖、五河至蒙城、天长至天柱山、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安庆海口长江公路大桥等增强省内城市间联通的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合肥至杭州、长兴至高淳、淮南至桐城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研究工作。

扩容改造:续建G4211宁芜高速皖苏界至芜湖东枢纽段、G5011芜合高速芜湖至林头段、G40沪陕高速合肥至大顾店段改扩建工程;实施G36宁洛高速(明光至蚌埠段、来安至明光段)、G5011芜合高速芜湖至宣城段、G50沪渝高速宣城至广德段、G3京台高速合肥至蚌埠段改扩建工程。加快G50沪渝高速钟鸣枢纽至上水桥枢纽段改扩建G4212合安高速桐城至安庆北段等改扩建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2.建设“翅膀上的安徽”

完善“区域航空枢纽+支线机场”的分层次机场群布局,加快构建以合肥机场为核心,以黄山、阜阳、安庆、池州、芜宣、亳州、蚌埠机场等为骨干的“一枢十支”机场发展新格局。

打造合肥“一枢纽一中心”。实施合肥机场改扩建,加快完成合肥机场机坪改扩建续建工程,全力推进飞行区、航站楼及综合交通中心等重大改扩建项目,推动开展机场货站三期规划建设,提升合肥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打造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打造芜湖航空货运枢纽。推进芜宣机场扩建工程,建设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加强芜宣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强化货运基础设施保障,打造全球航空货运枢纽。

完善运输机场布局建设。建成亳州、蚌埠机场,积极开展黄山机场迁建工作,力争纳入国家规划并开工建设;推进阜阳、安庆、池州等运输机场改扩建工程;研究推进阜阳等支线机场新一轮改扩建。

 

 

专栏2  “翅膀上的安徽”建设工程

合肥新桥机场。推进合肥新桥机场二期建设,强化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仓储、物流、集疏运体系建设。

支线机场。新建亳州、蚌埠机场,改扩建阜阳、安庆、池州机场,迁建黄山机场,推进宿州、金寨、滁州机场芜宣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

(二)构建完善顺畅的干线网

1.建设“航道上的安徽”

优先建设大运量骨干通道,以“一纵两横”为核心,推动航道由轴线向网络化联通转型,港口由单点向集群化协同转型,实现江淮沟通、通江达海。

加快建成“一纵”。全面建成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引江济淮二期航运工程建设,畅通江淮运河通道体系,重塑全省水运发展格局。实施合裕线、沙颍河扩容改造工程,疏通局部堵航节点,推进江淮运河通道向南北拓展。开展兆西河高等级航道前期研究。

优化提升“两横”。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共建皖江深水航道,力争实现10.5米维护水深常年到芜湖、8米维护水深常年到安庆、合裕线入江口段裕溪水道航道维护水深至4米以上。续建并完成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实现临淮岗下游航段提升至二级,上游航段提升至三级。

着力畅通“五干”。加快推进沱浍河和涡河航道整治工程,建成临涣、蒙城船闸,开工建设蕲县、大寺复线船闸,提升皖北地区航道通过能力,贯通豫东地区通江达海通道。新建滁河-清流河航道,续建完成汊河集船闸。推进茨淮新河航道整治工程,积极推动新安江旅游航道发展和碍航、断航闸坝复航。

推进港航协同。提升港口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速港口资源有效整合,推进港航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一体化发展,提升干线航道对腹地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专栏3  “航道上的安徽建设工程

建成“一纵”。续建引江济淮一期航运工程(安徽段)、合裕线裕溪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沙颍河耿楼复线船闸工程。新建引江济淮二期航运工程(通道扩容工程、航道延伸工程)、合裕线巢湖船闸扩容工程、沙颍河阜阳复线船闸工程,推进兆西河高等级航道项目前期研究。

提升“两横”。续建淮河干流航道(三河尖至蚌埠闸段)整治工程、淮河干流航道(蚌埠闸至红山头段)整治工程、淮河临淮岗复线船闸工程。新建淮河蚌埠三线船闸工程,改建淮河津浦铁路桥工程。

畅通“五干”。续建沱浍河航道(宿州段)整治工程、沱浍河临涣船闸工程、涡河航道(大寺闸至入淮口段)整治工程、滁河汊河集船闸改建工程。新建沱浍河航道(李口集至临涣段)整治工程、沱浍河航道(蚌埠段)整治工程、沱浍河蕲县复线船闸工程、涡河航道(省界至大寺闸段)整治工程、涡河大寺复线船闸工程、滁河-清流河航道整治工程、新安江旅游航道整治等项目。

港航协同。续建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港区一期、巢城港区二期、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一期码头、长江LNG内河加注站项目码头、童埠港区童埠码头改扩建、宣州港二期、新河庄港区白山作业区汪联河北山码头、明光港区明光新港(润辉物流港务码头)、皖江物流综合码头、临泉港区综合码头共计10个港口建设项目;新开工东航码头、中派临港绿色建材物流园一期、派河国际物流园港区二期三期、国家物流枢纽裕溪口配套区大宗散货集散中心、马鞍山港中心港区9#码头升级改造、1-4#码头改扩建、郑蒲港区皖江散货砂石集散联运中心码头等港口建设项目。

2.建设畅通高效的干线公路

以联通、提质、升级为重点,加快完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十四五”期,建设一级公路2300公里,二级公路2000公里。

主干联通。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联通的一级公路主干网。实施省会到市一级公路联通,建设G206(蚌埠段、淮南段)、G329(芜湖段、马鞍山段)等一级公路;推进市到县一级公路联通,建设G104明光段、G236殷汇至查桥、G318茶岭至潜山等一级公路。基本实现省会到市、市到县一级公路联通。

提质增效。实施芜湖G205、六安G312等国省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充分发挥一级公路快速化功能。实施G346天堂寨至陡沙河、皖浙一号线等一批连接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推动交旅融合发展。实施G318安庆至茶岭、S340横埠至江北港区等一批连接港口、枢纽场站的干线公路建设,加速干线公路网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

升级达标。全面推进国省道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和规划待贯通路段建设,疏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络瓶颈。实施G344桑营至清浅、G530石台至查桥等国省道低等级、待贯通路段建设。

(三)建设广泛便捷的基础网

1.建设覆盖全面的农村公路

以深通、联网、提档为重点,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广泛的农村公路网。

深度通达。推动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十四五”期间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5000公里,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向规模以下自然村延伸、向进村入户倾斜。

联网成环。加快对农业产业园、乡村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等乡村主要产业经济节点的连接,以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等联网路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联网路约9000公里。

提档升级。以建制村通双车道硬化路为重点,有序推进窄路基路面公路加宽改造,实施建制村通双车道硬化路改造3000公里,到2025年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65%。以低等级县乡道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升级改造3000公里。

2.建设干支联动的集散航道

加快推进重要支流航道整治,续建秋浦河、水阳江航道整治工程,实施新汴河航道(宿县闸至徐岗段)整治工程及灵璧、宿州、团结三座船闸,推进青山河、肖濉新河、沱河、窑河、姑溪河、皖河等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实现航道结构不断优化。

3.打造布局合理的通用机场

持续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完善低空空域服务保障,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步伐。支持宁国青龙湾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砀山、肥东白龙、泗县等通用机场,开工建设肥西官亭、黄山区、金安区等一批通用机场,加快推进庐江、定远、蒙城、太湖、岳西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

强化综合枢纽功能

围绕支撑国家战略实施、锚综合运输大通道节点、提升客货运输效率,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衔接顺畅、运转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枢纽集群

1.协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

围绕国家战略实施,进一步提升功能、突出特色,着力构建枢纽、一中心”(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蚌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港口枢纽新格局。

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高标准推进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建设,重点建设芜湖港朱家桥港区、三山港区,马鞍山港中心港区、郑蒲港区;以集装箱和大宗货类的接卸和中转能力提升、大宗商品储配交易功能提升为重点,打造江海联运内河港口枢纽、现代内河航运服务基地、大宗商品储配交易中心、港口保税物流商贸加工区和港口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建设,重点建设安庆港中心港区,利用长江航道维护水深变化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的优势,逐步拓展水水中转业务,重点培育江海联运航线,打造以集装箱、商品汽车等货种为主的江海联运枢纽。

蚌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以规模化为重点,加强港口与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和沿江沿海港口的联动发展,打造具有装卸、口岸、物流、临港工业开发等功能的综合作业区。蚌埠港重点发展中心港区,打造淮河流域集装箱枢纽港。淮南港重点发展寿县港区、毛集港区,打造皖北地区江海河联运中转港。

合肥江淮联运中心。抢抓江淮沟通机遇,构建环巢湖干线航道网,重点发展南淝河港区、江淮运河港区。统筹合肥都市圈资源,依托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加密江海河联运航线,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打造联运功能突出、航运要素集聚、产业带动明显的江淮联运中心。

2.合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

全面提升运输机场服务范围,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长三角西翼连接中西部内陆腹地的空中门户。

支持合肥机场构建特色化国际航线网络。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安徽省内陆大通道建设,加密现有高品质国际航线,拓展中亚、西亚、欧洲、美洲等地区国际航线,增加国际航线直达能力,满足全省重点外贸、旅游、对外合作交往等需要。

强化与长三角的国际航空协同差异化发展。深耕东南亚、欧亚地区航线。合肥机场立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的区域性航空枢纽,发挥高效的地面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上海等枢纽机场溢出航空服务需求,打造长三角区域向西开放的重要国际枢纽。

提升支线机场国际航空服务功能。黄山机场立足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提升国际航线的通达性和品质,推动池州、阜阳、芜宣等机场临时口岸开放。

(二)建设运转高效的客货运枢纽场站

1.打造一体衔接的客运枢纽

推动新建枢纽按照“统一规划、一体设计、同步建设、同期运营、协同管理”原则,推动不同交通方式站场集中布局、空间共享、立体或同台换乘。加快既有综合客运枢纽存量设施的功能改善和整合提升,持续推动不同交通方式客运站场协同构建全天候、无缝隙、一体化舒适换乘空间。推进市域(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衔接,实现新建铁路客站在同一建筑体内与城市交通高效衔接。在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推进网约车专用通道和必要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

2.打造运输高效的货运枢纽

支持建设具有干支衔接功能的现代物流园区,鼓励铁路、港口货运站场向公铁水联运综合货运枢纽转型升级,提升枢纽运营组织水平、货物转运效率,加快服务产品创新、枢纽经济培育等,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货运枢纽服务体系。

 

专栏4  综合枢纽提升工程

客运枢纽。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综合枢纽、新安庆西综合客运枢纽站、芜湖综合客运枢纽站、阜阳火车站交通枢纽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来宁客运枢纽中心、黟县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六安火车站客运枢纽站、青阳综合客运枢纽站、宿松县交通枢纽中心、淮北西站综合客运枢纽站、蚌埠五河县客运枢纽站等综合客运枢纽。

货运枢纽。续建皖北综合物流园区、新建合肥港龙桥多式联运中心码头、合肥港小庙港口物流园、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蚌埠市临港产业园综合货运中心、安庆长风港货运枢纽、山口站货运枢纽、月山站货运枢纽、阜阳铁公水综合物流港、界首市普洛斯现代物流园、黄山绿色空铁物流园、亳州港多式联运物流园、凤阳港铁水联运、钟鸣铁路物流园、江北港物流园等多式联运项目。

(三)完善衔接顺畅的枢纽集疏运系统

1.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

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重点,有序推进机场的城际、市域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高速公路的规划与建设,构建立足全省、面向全国、通达全球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45分钟覆盖合肥市中心区和交通枢纽、1小时覆盖合肥都市圈、2小时覆盖全省地级市及周边城市的集疏运网络。加强支线机场与高速、高铁站、公路客运站的衔接,提高机场公共交通覆盖率。

2.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以铜陵港江北港区、安庆港长风作业区、池州港东至经开区、淮南港皖江物流综合码头为重点,加快沿江、沿淮主要港口进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疏港公路等级,加快推进马鞍山港郑蒲港区和慈湖港区、铜陵港横港港区、安庆港皖河农场作业区等港口公路集疏运项目建设,实现高等级公路通达重点港区。提升港口辐射服务功能,促进港产城协同发展。

3.完善货源地集疏运体系

提高铁路、港口码头与制造业基地、大型工矿企业的设施衔接能力,支持物流园区、工矿企业运输方式向公铁联运、铁水、公水联运发展。

提升设施网络效能

在快速、干线、基础网及枢纽建设基础上,全面升级设施网络效能,不断提升运输通道能级完善枢纽城市体系,支撑重大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助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提升运输通道能级

强化“4主轴”,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持续强化京港澳、武合宁、沿江、郑合杭4条综合性、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强化安徽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4极之间联系,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动脉。

提升“5走廊”,加强区域协调联动。提升沿淮、商阜景、连芜黄、宁洛、徽杭5条多方式、多路径、便捷化的交通走廊,强化省内“五区”内部及“五区”之间协调联动,促进皖北、皖西、皖南等区域一体化发展。

完善“6通道”,加速地区互动融合。完善徐阜武、盐洛、合青、合西、合福、武黄6条交通通道,提升安徽主要城市与周边城市群、都市圈的互联互通水平,完善对外通道格局,强化主轴、走廊之间的有效联通,增强国家、区域通道在安徽省内过境服务能力。

(二)完善枢纽城市体系

提升合肥国际枢纽城市功能。打造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推动合肥港江海联运发展,加快合肥辐射周边高速公路建设,强化合肥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区域航空枢纽、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将合肥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安徽省与国际、国内联系的门户枢纽,不断强化合肥的国际影响力和服务功能。

打造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巩固芜湖、蚌埠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强化芜湖长江下游和安徽省对外、对内交通门户枢纽,蚌埠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城市群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定位;培育阜阳、安庆、黄山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增强城市群、都市圈之间交通转换功能。

建设10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强化滁州、宿州、马鞍山、宣城、六安、淮南、亳州、铜陵、淮北、池州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推动区域间、都市圈、走廊带重要枢纽节点的建设。

(三)支撑重大发展战略

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安徽力量。构建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畅通安徽与全国经济区、城市群(都市圈)、省际间以及连通国际运输的主动脉,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有力支撑“安徽123出行交通圈”和“安徽123快货物流圈”,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构建“四上安徽”,打造交通强省,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供更大支撑。推进长三角高速通道加密扩容,形成“4主(宁洛、沪陕、宁芜、沪渝四个八车道高速)19辅”的东向高速出口通道布局,新增皖苏出口2个,皖浙出口3个,出口总数分别达到14、6个。基本实现省际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等高对接。对接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协同打造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完善“一枢十支”机场布局,推动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加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为美丽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更多保障。提升长江安徽段常年维护水深,有序建设过江通道,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能力,共抓大保护,深入推进美丽长江经济带建设。

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先行引领。加强与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等交通联通,实施中部城市快速通达工程,优化完善网络结构,提升互联互通能力,进一步增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功能,为打造安徽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板块当好先行。

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路径。强化“农村公路+”融合发展,重点推进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新改建,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大动能。加速合肥都市圈交通网高质量优化升级,促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外高效联通,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推进皖北地区路网提质扩容加密,强化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建设,突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交旅融合发展,形成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一圈五区”协调发展再上台阶。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构建联通全球的交通枢纽门户。积极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节点城市的航线网络,增加国际航线,合理提高国际航班密度,提升安徽国际航运能力和现代服务业水平。协调推动江(河)海联运发展。加强港口江海直达、江海联运相关码头技术改造和锚地建设,提升江海联运中转功能,打造陆海新通道。

提升全球化物流和供应链服务能力。携手沪苏浙,共建国际寄递物流供应链体系。加快合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站场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优化班列线路布局,共建境外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航运金融等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业,全面提升全球航运资源组织配置能力,拓展陆海双向物流服务体系。

扩大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设施联通和功能对接,推进与沪苏浙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吸引外资进入交通领域,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协同推进水路、航空口岸建设,鼓励交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运输市场合作,打造全国一流的交通企业。


第五 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一、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

统筹城际、城市、城乡客运发展,加快构建多层次、高品质、有体验的旅客出行服务系统,实现人便其行向人享其行转变。

(一)打造高效便捷的城际客运网

完善民航服务网络。适当加密现有高品质国际航线,有序拓展中亚、西亚、欧洲、美洲等地区的国际航线,增加国际航线直达能力。加强合肥与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机场群的联系,打造航空快线;进一步加强与重点枢纽城市、国内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热门旅游城市的航空联系,加密航班频次。统筹全省支线机场国内航线网络,推动省内支线机场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

促进道路客运转型发展。优化道路运输客运结构。逐步退出跨省800公里以上的道路客运班线,规范开展道路客运接驳运输。探索在100-200公里具备条件的班线中,为乘客提供满足定制化、个性化、集约化出行要求的定制客运服务。推动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省内毗邻城市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加强公交服务设施的综合规划及建设,探索跨省(市)公交联运联营模式,完善毗邻地区公交网络,探索政府购买城际公交服务新模式。

(二)构建层次清晰的城市客运网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深入推进国家公交都市、省级公交示范城市等试点示范建设,引导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出行模式。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实现省内“一码通行”,与城市内其他交通方式“一票联乘”,加快城市公交专用道建设,推广公交信号优先系统,不断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建设节奏与支撑能力相适应。

合理发展出行新业态。鼓励定制化通勤班车、社区公交、微公交、分时租赁、共享汽车等新模式新产品应用推广,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辅的绿色出行体系。统筹发展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实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为社会提供品质化、多样化的运输服务。

(三)完善普惠均等的城乡客运网

因地制宜提供农村基本客运服务。巩固拓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成果,全面提升城乡客运网络的覆盖广度、深度和服务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区发展全域公交,适度发展预约式客运服务,加强农村客运融合发展。支持农村客运与邮政、商务、供销、物流等功能整合,建设标准适宜、经济适用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探索“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农村客运发展新模式。

健全农村客运长效发展机制。稳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农村客运发展扶持政策,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农村客运经营模式,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农村客运成品油价格补助政策,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城乡客运实现“4个1”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公交线网规划“一张图”,城乡居民出行共用“一张卡”、城乡公交运营调度“一个系统”、城乡公交服务质量“一个标准”。

(四)构建一体衔接的联程客运网

优化联程运输服务设施。提升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水平,鼓励枢纽场站设置封闭连续的联运旅客换乘通道,推动跨方式安检互认。加快推动空巴联程联运发展,强化购票、换乘、接驳服务的一体衔接。鼓励城市建设异地候站楼、高铁无轨站、旅游集散中心等联运服务设施,推行行李联程托运的服务。

完善联程运输发展环境。加快培育专业化旅客联程运输经营主体,创新一体化联运产品,实现旅客出行“一站购票、无缝衔接、全程服务”。加快完善和制修订联程运输服务标准规范,积极开展旅客联程运输法规规则研究,推动联程运输信息开放共享、联运设施衔接、安检互认等相关工作。

二、构建经济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

优化运输结构,发展先进的运输组织模式,加快构建全链条、一体化的货运物流服务体系,实现货畅其流向货优其流转变。

(一)优化调整运输结构

大力推进公转水。统筹发展水水中转、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等运输模式,推动港口联运配套码头、锚地等设施技术改造,提高长江干线水运与内河航道运输的衔接效率。建立健全江海直达船舶运行管理机制,推动“江海联运+集装箱直达运输”班轮化发展,打造安徽内河运输精品航线。 

大力推进公转铁。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进度,实现铁路干线运输与重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等的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打通铁路进园“最后一公里”。推动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由公路转移至铁路。

(二)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模式

持续推进多式联运发展。积极引导先进运输模式发展,创新运营模式和服务产品。立足2个国家级示范工程,创建30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新多式联运服务产品,开展陆空联运、铁空联运、空空中转,创新“干线多式联运+区域分拨”发展模式。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

鼓励甩挂运输发展。引导甩挂运输由试点向全面推广,加强甩挂组织模式创新,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甩挂、滚装甩挂、企业联盟甩挂等主题性甩挂运输发展。提升甩挂运输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落实中部六省甩挂运输合作协议,建立联络机制。

(三)完善城乡配送体系

优化城市货运配送体系。加快完善一级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二级公共配送中心和三级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货运配送网络,支持智能投递设施、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点等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配送服务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城市配送模式,推广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方式,鼓励城市货运配送模式创新;支持货运配送企业延展服务链条,推动干线货运与城市配送企业、同城配送企业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联盟。

科学布局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配送网络。加强交通、邮政、快递、商务、供销等资源整合共享,统筹组织县域内运输服务物流站点,加大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支持力度,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

(四)加快专业化货运发展

加快集装箱货运发展。巩固完善“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加密芜湖—上海直达航线,拓展合肥—芜湖、安庆—池州—铜陵—芜湖两条省内支线。加强与长江中上游港口的航线合作,将芜湖港打造成为长江下游集装箱转运中心。发展蚌埠—连云港/扬州等集装箱精品航线,积极谋划江淮运河集装箱航线。

加快冷链运输发展。逐步构建覆盖全省主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培育建设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合肥、蚌埠、芜湖、阜阳等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和具备一定冷链物流需求的城市,改造升级或规划新建一批冷链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多温区冷链运输车、联运冷藏集装箱等新型冷链物流装备,不断提升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水平。

专栏5  运输服务增效工程

城际客运。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加强与南京禄口、上海虹桥、上海浦东等国际机场的合作,筹建本土航空公司,到2025年,全省运输机场客运航线达到230条以上。选择典型企业开展道路客运定制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扩大道路客运企业经营自主权。

城市公交。大力推进城市公交建设智慧公交调度、客流统计和出行系统建设鼓励因地制宜构建快速公交、微循环公交等城市公交服务系统,发展定制公交、夜间公交、旅游专线等特色服务产品。到2025年,“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乘客满意度达到80%,80%以上城市建立智慧公交调度系统。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继续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到2025年,全省4A级以上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比例超过85%,培育形成8个(力争10个)国家级、24个(力争30个)省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联程运输:建立旅客联程运输服务平台,提高联网、联程、异地和往返运输一体化服务水平。到2025年,新桥机场和合肥高铁南站实现与城市轨道安检单向认可或双向互认,旅客行李直挂比例达到5%

运输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碳达峰交通运输行动,以更大力度深化运输结构调整,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持续巩固扩大煤炭、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成效,加快形成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运为主的格局。

多式联运。探索多式联运全过程、标准化作业模式,推动航运、港口、铁路等企业主要业务单证电子化和整合统一。到2025年,推进30个左右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培育一批网络化、规模化多式联运经营人,一单制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配送。有序建设2-3个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3-5个部级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建设200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

三、构建现代化的邮政快递服务体系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推动邮政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成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绿色节能、城乡一体的现代化邮政快递服务体系,促进邮政快递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网络枢纽布局。建立覆盖全国、联通国际的枢纽体系,形成国际、全国和区域三级邮政快递枢纽空间布局。支持合肥提升国际性快递枢纽地位,推动芜湖、蚌埠,培育阜阳、安庆建设全国性邮政快递枢纽城市,推动六安、滁州等市建设区域性邮政快递枢纽城市。

强化末端网点建设。优化城市末端,推进集中投递,加快城市社区快递公共服务站、智能快件(信包)箱等末端基础网络建设。充分利用“邮政在乡”和“快递下乡”工程建设成果,深入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建设, 推动乡镇以下网络设施资源共享,鼓励快递企业通过“邮快合作”“快电合作”“快商合作”等模式建设乡村快递公共服务站。到2022年底,全面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到2025年,稳定运营8000个以上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

提升寄递服务品质。推动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邮政网点设施配备,优化邮政寄递“一站式办理”服务。继续培育“一地一品”精品项目,打造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的金牌项目。实施“快递进厂”工程,推动邮政快递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跨界融合。实施“快递出海”工程,推动跨境寄递服务发展。


第六章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推动科技赋能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强化与新基建深度融合,实现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助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加强山区高速公路、超大跨径桥梁改扩建、人工运河建设、港口航道整治等重点成套技术研发。开展BIM+GIS、ETC拓展应用,5G场景应用,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生态要求,开展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与交通综合污染防治等技术研发应用。围绕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效益与服务品质,鼓励开展智慧物流和智慧出行等技术研发和应用。

加强行业创新平台建设。激发现有创新平台潜能,强化安徽省桥梁与隧道工程检测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智能制造技术行业研发中心等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优化平台运行机制,提升平台创新能级,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围绕国家、我省重大产业及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强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内外协同合作,孵化一批创新战略联盟、培养基地,研究布局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野外观测基地。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落实国家、省、行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部署,打造交通运输科技研发、引进、消化以及转化的闭环,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行业科技创新机制,优化项目经费管理及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省内交通运输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行业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及创新环境等。

建设高质量发展标准化体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系统开展地方标准制定,打造高质量标准供给体系。继续鼓励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将生产中的成果固化为行业、地方、团体和企业标准,提升标准化应用水平。积极参与长三角交通运输区域标准合作,加快推进区域标准制定和互认,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标准体系。

(二)推动智慧交通发展

夯实智慧交通发展基础。加快推动全省智慧交通基础能力建设,构建一数一源、多维服务、高效传输的交通运输数据中心体系;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目录,完善数据资源的采集、更新和发布机制,实现政务数据、经济数据、社会数据的归集汇聚,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互通;提升行业数据采集能力,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交通感知网络,有序推进IPv6部署应用,形成完善的“一云多端”交通地理信息资源服务能力与多网融合的交通信息通信网络服务能力。

推动行业治理数字化。按照“数字政府”要求,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旅客运输、危货运输、超限超载等重点领域及重点事项实现数字化监管全覆盖;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宏观决策、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监管执法、节能环保等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完善全省交通运输“互联网+监管”模式;进一步加大行业各类应用系统的统筹整合优化力度,推动与公安、应急、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和监管联动,构建横向联动、纵向协作的综合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公路、港航、运输等领域业务“大系统”,有效支撑行业智慧决策、精准治理。

提升行业智慧服务水平。建成高效集约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倡导“出行即服务”理念,打造智能便捷的全程电子化出行服务体系,推动城市客运智能化,推动公共信息服务向农村客运和融合领域等的纵深发展。推动“互联网+货运物流服务”建设,推动电子运单跨方式、跨区域共享互认,引导网络货运、城市配送、农村物流货运平台建设,实现物流需求与供给高效匹配、精准对接。积极推进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多式联运信息服务,构建多式联运信息通道。

推进交通运输新基建试点。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北斗卫星导航、区块链、BIM、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围绕长三角地区智慧公路体系建设,协调建设连接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合肥的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宁芜等智慧公路示范项目。推动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试点建设高等级航道感知网络和适应智能船舶的岸基设施。推动综合客运枢纽、物流枢纽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低延时实景导航、人脸识别监测等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落地,逐步形成以智慧出行和智慧物流为主要应用场景的产业集群。

健全智慧交通支撑保障体系。加快智慧交通、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实现重大项目、示范工程的标准规范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加强关键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技术的保护,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推动安全与应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作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智慧交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评价与应用推广相关机制。

专栏6  智慧交通引领工程

科技创新:开展山区高速公路建管养成套技术研究、超大跨径桥梁改扩建共性技术研究、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研究、公路工业化结构体系及智能制造成套技术研究、绿色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智慧高速公路技术研发与示范、智能航运技术研发与示范、高效货物运输与智能物流技术研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运行风险辨识与防控研究、港口航道整治成套技术研究示范、人工运河建设成套技术攻关及示范、新技术融合应用示范等一批重点领域重大科技任务。

智慧交通发展:充分依托现有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江淮大数据中心、省级政务云,建设省市两级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构建一数一源、多维服务、高效传输的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体系。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聚焦智慧政务、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运输四大重点领域,推进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协调指挥平台等智慧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北斗、区块链、BIM、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

试点新基建:依托合宁、宁芜等高速公路和G312六安段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开展智慧公路建设。依托引江济淮航道建设工程,开展智慧航道建设;依托芜湖港开展智慧港口建设。依托省内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展智慧机场建设。

推进交通绿色发展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交通发展全环节、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化为导向,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集约高效、节能环保、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体系,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贡献交通力量。

(一)构建绿色出行体系

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强化“轨道+公交+慢行网络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公交出行服务,推进公交都市建设;鼓励发展共享交通,推动汽车、自行车等租赁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构建城市慢行交通体系,鼓励短距离出行采用慢行交通方式,提升绿色出行环境。

(二)推广应用新能源

推广应用绿色化、清洁化交通工具,在港口和机场服务、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大天然气等清洁燃料车船推广应用,实现交通节能减排。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充电加气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加快现有码头和船舶岸电设施改造,切实提高岸电实际使用率

(三)推进绿色交通设施建设

开展零碳客运枢纽、零碳货运枢纽、零碳港口、绿色生态航道等绿色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逐步推进生态友好型公路、航道、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公路,新开工的高速公路全部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鼓励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公路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统筹河道治理、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打造美丽航道,建设绿色港口。优化机场能源使用结构、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综合治理机场噪声等,建设绿色机场。

(四)加强污染防护治理

坚持污染排放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并重,进一步强化公路建设养护领域施工污染防治制度,全面提升港口污染防治、节能低碳、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及绿色运输组织水平。持续推广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和常态化运行等,做好营运货车污染排放的源头管控、运输过程的抑尘设施应用。

(五)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做好各种运输方式一体规划,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对土地、岸线、通道和水域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推广交通基础设施废旧材料、设施设备、施工材料等综合利用,减少生态冲击、降低环境影响。

 

专栏7  绿色交通示范工程

绿色出行。开展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积极引导示范城市优化线网、增设站点、完善设施、规范管理等,打造以“公共交通+共享单车+步行”等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到2025年,示范城市的数量不低于8个。

绿色设施。完成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典范工程G4221沪武高速无为至岳西段建设,实施G329高塘至麻埠大桥、S358青阳至红石等一批外资银行贷款绿色公路示范项目。提高岸电使用率,加强污染防治,强化生态护岸等措施,打造绿色港口,建设美丽航道。

绿色装备。大力发展绿色运输装备,在城市公交、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不断提高新能源车辆比例。加快淘汰老旧装备,积极推进高排放营运车辆、船舶淘汰更新。加快推进内河港口LNG水上加注码头建设和LNG船舶应用。

深化平安交通建设

推动构建机制健全、响应迅速、高效有序、协同联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公、铁、水、空和城市综合交通安全水平与应急保障能力。

(一)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推进依法治安。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修订完善法规制度与标准规范,健全交通安全法规体系。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评价体系,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落实责任制度。明确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关系。明确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在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同步推进交通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交通运输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交通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扎实推进生命安全防护、危桥改造等工程,不断提升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养护和运行监测检测,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加快老旧车船的更新步伐,提高运载工具安全技术状况。持续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以大数据应用、精准执法等为突破,强化科技手段在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依托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信用监管新模式。以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安全监管为抓手,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常态化监管工作。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大检查等工作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现场安全风险管控,将安全生产要求贯穿生产全过程、各环节,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打造“平安工地”。

(三)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对各类非常态事件下交通运行规律的分析研判,建立健全应急运力储备机制,强化应急运力组建和动员机制,加强应急运力的运行管理,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与水平。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综合运输快速响应、协同指挥等体制机制,切实增强交通应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

提升救援能力。谋划建立应对特别重大灾害和事故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协同推进公路交通、水上搜救等行业救援基地建设。积极协同消防、公安、医疗等部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水陆空三栖协同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避难设施。完善交通运输应急装备,提高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开展安全应急关键领域技术研发,提升综合交通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技术能力。

专栏8  平安交通保障工程

法律法规完善。推进《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在交通运输生产中的贯彻落实;推动《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办法》颁布实施;推动《安徽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港口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精细化提升。开展标志标线专项优化提升工程,完善高速公路出入口、绕城高速、穿城镇普通公路等重点路段标志标线设置。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重点开展山岭重丘地区路侧高危边坡治理和沿河易水毁路段的防护。实施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到2025年完成1.4万公里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实施公路危旧桥梁改造工程,到2025年基本完成农村公路2020年底存量四、五类桥梁改造。

安全生产监管。以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统揽,以“百项整治任务”为抓手,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监管,全面实施安全生产信用评价,着力破解长期制约行业安全发展的顽症痼疾。

应急基地建设。规划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公路应急基地体系,联合地方政府推进合肥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加快省、市级公路养护应急中心改建升级和优化重组。联合相关部门协调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水上搜救基地规划布局与建设工作,形成综合性水上搜救基地、搜救站点、检查站点层次分明、覆盖全面、互相衔接的水上交通应急格局。

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行业治理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着力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推动法治政府部门建设

出台深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行业立法项目储备,重点推进航道、交通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等领域立法,加快完善行业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始终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宪法及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巩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成效,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升“三年行动”,推进行政执法“四基四化”建设,推进公路基层执法站所标准化、执法装备现代化,探索长三角执法一体化。积极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落实法治政府部门建设评价评估制度。加强宪法、民法典以及行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全面实施行业“八五”普法。

(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部门

巩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效,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运行机制,积极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机制重构重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交通运输政府部门。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破除区域壁垒,防止市场垄断,完善运输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全省现代交通市场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吸引和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交通建设运营。加强信用交通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贯彻《安徽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拓宽社会参与行业治理渠道。

(三)推进安徽交通文化传承创新

深化“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文化建设,加大“修路修身、养路养心”“徽舟船检、亲情服务”“爱心驿站,情满旅途”等品牌培树力度,开展交通文化内涵研究和传播。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最美交通人、感动交通年度人物等创建,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发掘、培育、宣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行业先进典型,发挥价值导向和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推动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专栏9  治理体系完善工程

法制政府部门建设。加快《安徽省航道条例》等立法进程,完善行业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现合法合规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全覆盖。加大市县改革的督导力度,全面完成综合执法队伍组建,建立综合执法运行机制,规范基层综合执法行为,做好综合执法改革后半篇文章

信用交通建设。持续加强“信用交通省”创建,探索开展全省“信用交通市”创建试点和交通信用评估工作,推进信用交通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信用分类监管,开展信用宣传。

文明交通创建。创建一批文明示范路,营造文明交通环境。培树10个以上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

五、做好交通强国试点示范

抢抓交通强国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充分发挥安徽特色与优势,在拓展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枢纽站城联动发展路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

(一)交旅融合发展全国领先

以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大别山“五山联动”为重点,建设“快进慢游”交通基础设施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拓展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推进交旅融合发展。

(二)合肥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凸显

打造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推动合肥港江海河联运发展,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提升枢纽运输能级优化枢纽智慧服务加强枢纽站城融合联动深化枢纽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枢纽经济,提升合肥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

(三)交通助力乡村振兴先行先试

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推动县乡道及低等级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便民客运点建设,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乡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交通运输环境,强化管理养护升级,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四)智慧交通技术应用转型升级

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建设工程数智化技术与服务平台。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优化省级交通运输数据中心,构建新型智慧交通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芜湖港智慧港口、宁芜智慧高速公路,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高速公路ETC收费、网络货运平台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专栏10  交通强国试点工程

皖南交旅融合。依托轨道交通、高等级公路、民航等构建“快进”交通网络,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完善区域“慢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因地制宜建设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

合肥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建设,全面提升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地位。以构筑通勤圈、对接沪苏浙、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构建多层次、高品质、有机衔接、四网融合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启动建设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全面建设合肥江淮航运中心。

交通助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实施补短板、设施提档升级、运输服务提升、交通环境改善、管理养护升级、交通文化建设等工程,探索不同条件下交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措施。

智慧交通技术应用转型升级。建设智慧交通“大脑”,构建新型智慧交通大数据云平台。推动新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推进治理科技系统建设,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化、智能化、精准化、协同化管理。推进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智能化发展水平。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二、注重规划引领

加强与国家和区域相关发展规划的对接,在更高层面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年度计划”的“531”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加强对市县交通十四五规划的指导,在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改革举措、重大政策制定上保持上下一条线,稳步推进规划中确定的各项任务,切实做好公路、水路、航空同铁路以及城市交通的协同发展,不断提高综合运输的效率和水平。

三、强化要素保障

积极争取车购税等资金支持我省重大公路水运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作用,支持相关交通投融资企业按照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交通投资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做好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保障用地需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处理好交通基础设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四、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加快交通运输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交通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加强交通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交通运输高水平人才供给能力。

五、做好实施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的分析评价,总结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注重协调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八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等的重要举措,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与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协同,符合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交通强省建设等相关要求。

规划实施不可避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通过严格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排放标准,落实三线一管控要求,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节能环保运输装备,提高交通体系信息化、智慧化水平等措施,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总体可控。

二、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优化交通设施空间布局。落实“多规合一”,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推动形成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强化交通建设项目生态选线选址,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的全过程,合理避让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岸线等资源。坚持源头控制,做到土地复垦与交通项目建设统一规划。优先利用存量用地,高效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尽量共用交通廊道实施线性交通工程建设,建设集约化、一体化绿色综合交通枢纽,合理有序开发港口岸线资源,发展集约化和专业化港区。

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线性交通工程应采用综合措施有效防治沿线噪音和振动,严格控制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放。水运工程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要求建立并完善环境风险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建立环境风险应急体系。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有效减少船舶排放及环境影响。鼓励航空公司使用低噪声、低排放机型,积极控制航班环境影响。

强化能源节约利用。采取综合节能与效能管理措施,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中、技术落后的生产装备,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交通行业中使用比重。发展先进使用的节能减排技术,加强新型智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规划全文下载:安徽省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